5月30日下午两时许,对王绵生的采访显得匆忙而紧张。在我们的等待中,气喘吁吁赶到的王局长一落座,未及寒暄便进入了话题。显然,从汶川大地震发生至今,王局长经历的惊险和艰苦鏖战的场面太多了,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短促的采访又不时地被王局长急促响起的手机铃声打断。然而,就在这断断续续的讲述和问答声中,原本身材矮小的王绵生已在记者的心目中升华为一位顶天立地的魁伟男儿,一位在困难和艰险时刻永远冲锋在前的勇者!
极速反应,自任抗震救灾指挥长
5月12日下午2时28分,王绵生刚刚宣布一次局务会议的结束,地动山摇的剧烈地震便不期而至。躲过了第一轮地震波后,他和其他局领导及下属单位的领导迅速撤离到楼下的草坪中。强烈的震感使王绵生感觉到了震情的严重和肩上的担子,他当机立断,马上在草坪上重新召开会议,宣布成立绵阳市建设系统抗震救灾指挥部,他自命为指挥长,下设5个组,由5位局领导分工负责,立刻分头投入抗震抢险战斗。他慷慨激昂地做完战斗动员后约定,下午5时,5个组的负责人返回原地开汇总情况的碰头会。
随着通讯在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中断,市委、市政府的抗震部署和命令无法及时传达。而当上级的命令传来时,建设局的抗震救灾工作早已经开始了。亲自开道,开辟抢险“生命线”
确定汶川、北川为重灾区后,绵阳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把打通安县至北川任家坪的抢险“生命线”的重任交给了建设局。王绵生当即派出副局长罗富章、城管办主任申泽等37名排险清障先遣队,自己则负责紧急调集工程机械和作业人员随后驰援。12日晚11时,绵阳市副市长林新及王绵生率20余名抢险队员和7台工程装载机紧急出发。王绵生乘坐的越野车在头前开路,遇到塌方处或巨石,他便下车指挥重型机械排除作业。一路上,余震不断,山石飞滚,山体滑坡不时发生,抢险队员多次让他撤离到安全地区,但他始终未后退一步。他说:“如果无法打通道路,明天救援大部队就进不了北川。时间就是生命,晚一分一秒,都意味着死亡会增加。”那一夜,王绵生指挥抢险队员冒着生命危险浴血奋战,终于在凌晨5时前打通了道路,为北川抢险开辟了一条“生命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绵生和抢险队员们为了保证这条生命线的畅通,与频繁发生的余震和大雨所引起的山体滑坡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拉锯战”:道路塌了再清,塞了再疏,尽最大可能保障“生命线”的畅通。王绵生一连4天4夜几乎没有合眼,直到他站在公路边,目送着温家宝总理的车队驶进北川,第二天又迎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的视察后,才奉命返回绵阳又投入新的战斗。
紧急疏散,再次挑起千斤担
前些日子,房屋受损情况排查、市政公用设施抢修、水电气的保障供给、市容环境维护和防疫消杀、震期的城市管理、过渡安置房的建设等千头万绪的工作,把王绵生局长的每一个晨昏都安排得满满当当。
而近几日,遭受严重震灾的绵阳又面临唐家山堰塞湖溃坝的威胁,进入最紧急的时刻。市委、市政府一方面启动三分之一溃坝应对方案,一方面开展全溃坝时紧急撤离的组织指挥工作演练。5月30日,绵阳主城区开始执行三分之一溃坝疏散撤离方案,数十万市民将从家中或帐篷中撤出市区,转移到地势高、山体坚固的山上去生活居住。
于是,为数十万紧急疏散的市民设立安置点,为搭建10万顶帐篷规划选址,为疏散来的群众提供饮用水、临时厕所,做好卫生保洁、垃圾清运和防疫消杀等艰巨工作又落到了建设局头上。王绵生和其他局领导迎难而上,率领全市建设系统干部职工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全力以赴做好每一项工作。
此外,王绵生局长从避灾大局出发,组织供水部门精心编制了全市避险疏散点供水方案和绵阳城区安全排水方案。一旦唐家山堰塞湖溃坝警报拉响,将立即关闭涪江取水口,同时紧急启动应急预案和应急水源。疏散避险结束后,他们则将按预案做好排水前期、中期和后期工作,并迅速完成市区的清淤、清扫,把一个美丽、整洁的绵阳市重新交给百万市民。
采访远未结束,但王局长的手机再度响起。记者不得已与他握别,目送他急赴一个重要会议的背影后,也匆匆上车,赶往下一个采访地点。本报记者 殷敖佗 郭丹 童亦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