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机关党建-->党员风采-->详细信息
震不垮的“战斗堡垒” 灾难中的“生命之光”

──强震废墟上,党旗在高高飘扬(之一)
2008/7/2 14:28:21
  【字体:  】【颜色: 绿
    5月12日下午,地动山摇,江河堵塞,房垮屋塌……一场突如其来的巨大灾难,无情地侵袭了四川人民。在罕见的灾难袭来之时,灾区广大基层党组织坚定地站在了抗震救灾的最前列。他们化悲痛为力量,舍生忘死,沉着冷静,带领群众与灾难进行了坚韧与顽强的抗争。他们,是永远震不垮的“战斗堡垒”;他们,是点燃灾难中生命之光的英雄。

    地震发生仅半个小时,243名党员就集结起来

    四川理县杂谷脑镇位于云谷山脚下,地震发生时,泥石流从山顶沿排洪沟汹涌倾泻,巨石轰鸣滚落,山顶腾起的烟雾直冲而上,小镇遭受了灭顶之灾。但是,在通讯完全中断、道路损毁严重的情况下,仅仅半个小时,杂谷脑镇的243名党员就自动集结到镇政府,关键时刻给群众撑起了一片天。

    “很多人不相信,可事实确实如此。这是共产党员与群众血脉相连创造的奇迹。”杂谷脑镇人大主席团主席杨慧说。5月12日下午3点30分,杂谷脑镇党委、政府迅速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民兵应急分队同时集合待命,全镇243名党员全部按照“包村包户”责任表,冒着余震的危险分头向沟内的藏、羌族村组突进。下午4时许,所有党员到达各自负责的村、组,带领当地群众展开自救。

    大地震带来的山崩地裂,使有着近4000年历史的四川汶川县雁门乡萝卜寨村顷刻间变成一片废墟,全村220多户人家的房屋被夷为平地。一时间,人们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刚刚从摇摇欲坠的屋里冲出来的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对着不知所措的村民大喊:“先跑到田里去!” 等强烈的地震过去之后,以马前国为代表的村党支部,在农田里迅速组织起抗灾自救领导小组,并立即组织青壮年党员、干部和村民组成18人的搜救队伍,分成三个小组,在余震不断的情况下,冒着危险进入寨中搜救被困群众和幸存者。没有合适的工具,就用肩膀扛,用双手抬,用手指抠。

    看着党员和干部带头,幸存的村民也自发加入抢救队伍中来,村寨到处是村民自救队员忙碌的身影。经过数十小时的奋力施救,该村党支部组织的三个搜救小组从废墟中成功解救出了60余名幸存者。

    “共产党万岁!” 在萝卜寨村口,新立起一座石碑,上面刻着这样5个大字。这是村里石匠王奋安,为感谢村党支部干部们舍小家、顾大家的忘我精神而镌刻。在最危急的时刻,基层党组织用他们勇敢无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赢得了这座丰碑。

   “先救孩子!” 无愧于人民的生死抉择

    5月12日下午,都江堰市向峨乡大部分领导干部正在村里研究道路改造问题。地震发生后,他们灰头土脸地跑回乡上,得知:乡中学垮了,埋了400多名学生;乡政府也垮了,埋了12名乡干部。几秒钟内,乡党委书记罗鸿亮和乡长付岷涛就同时作出决定:去学校,救孩子!

    从这一刻起,向峨乡绝大部分救援力量、时间和机械,都用在了对被埋学生的救援上。300多名学生家长、群众和大部分乡干部,总计400多人在这里施救。13日凌晨,400多名前来增援的武警战士,也大部分投入到对学生的救援中。而此时,留在乡政府救援的,只有六七个人。最后,向峨中学48名学生、3名教师成功获救。乡政府被埋的12名干部中有8人死亡。

    都江堰市虹口乡和汶川一山之隔,直线距离只有30公里。大地震发生后,虹口乡内外交通断绝,6000多群众、游客受困。经过116个小时昼夜奋战,武警官兵开着挖掘机、装载机赶到乡政府,抢通了汶川大地震中成都最后一条被阻断的道路,救护车和装载着大米、白菜、黄瓜、帐篷的卡车源源不断开往虹口。

    虹口终于获救。这一切,源于都江堰市虹口乡党委大灾面前做出的三个镇静决定:第一个,基层干部全部到位,带领群众自救,并派人向外送信;第二个,将剩余粮食全部集中保管,由乡政府统一做饭、发放;第三个,派出3名党员组成“敢死队”,为群众转移摸索出一条山路。“大难面前,这三个冷静的决定,让群众定了心,稳住了秩序,救出了许多人命,最终帮助虹口人民战胜灾难。” 虹口乡党委书记马远见说。与此同时,在最危急的时间里,广大基层组织的成员们没有失魂落魄、独自伤心,而是在灾难中传递爱的力量,挺起了中华民族心手相连、共赴灾难的坚强脊梁。

    重建家园中,最持久、最可信赖的力量

    前所未有的大地震,让许多地方的多年发展成果毁于一旦,尽管全国都向灾区伸出援手,但在重建家园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再次成为最持久、最可信赖的力量,成为带领群众奔向希望的“领路人”。

    5月15日,成都市温江区率先在受灾群众安置点建立临时党支部,向受灾群众传递党和政府的声音,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安抚受灾群众心灵伤痛,引导他们实现自我救助、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重新筑起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他们建立起特殊时期的规章制度,包括“学习、巡查、帮扶、请假”四项制度。按要求,每天早上,所有成员都要聚集到简陋的临时党支部活动室,在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学习最新的中央、省、市的政策信息,然后分头深入各个家庭寝室,向群众传递这些信息。与此同时,两个临时党支部的成员与125名驻点的党员志愿者一起,和受灾群众结成了帮扶对子,实行“一对一”的对口帮扶,承担物资发放、心理安慰、动态摸底的职责,随时反映各户受灾群众遇到的新问题、新困难,并想法帮助解决。

    温江区万春镇安置点临时党支部书记朱玲说,每天党员们都要入户巡查两次,提醒大家注意清洁卫生、用电安全、提防余震,或者和受灾群众“拉家常”,问问吃饭了没?水够不够热?家里受灾情况怎么样?“这些事看似很小,却能起到稳定人心、安抚群众的重要作用。”朱玲说。

    5月27日,记者又来到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向峨乡。尽管昔日热闹的场镇已成一片废墟,但公路两边一排排整齐的救灾专用帐篷让人在这片废墟上看到了希望。记者发现,每顶帐篷的门口都贴着一张卡片,卡片上半部分是户主姓名、受灾人口、原居住地址,下半部分是向峨乡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副指挥长和“包干”党员干部的手机号码。

    乡党委副书记艾光明告诉记者,这是受灾联系卡,所有乡干部都分到了自己的“包干”帐篷,无论受灾群众有什么事,打电话找他们,都实行“首问责任制”,一定得想办法帮助解决。目前,全乡干部和支援部队已经分成13个小组,每组100多人,对口支援全乡的12个村和1个社区。在一顶帐篷前,记者看到了一块从废墟中刨出的“爱莲社区党支部”的牌子,这里就是社区支部临时办公室,群众有任何疑问或麻烦事都可以到这里寻求帮助。支部负责人王婉民说:“我们要让社区的2000多人知道,地震没有震垮他们的党支部。”(半月谈记者 丛峰 侯大伟)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