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机关党建-->党员风采-->详细信息
生命在抗灾中永生

——记劳累过度倒在救灾一线的山西省忻州市援川建房突击队队员戎金亮
2008/7/4 10:46:22   来源:中国建设报
  【字体:  】【颜色: 绿
   编者按:在如火如荼的援建四川灾区过渡安置房的工地上,无数个英雄的名字和事迹在传诵,本报今日介绍的戎金亮就是其中之一。戎金亮是山西忻州的一名普通农民,为了灾区的建设,他不顾家中窘境,积极报名参战,成为忻州援川建房的志愿者,最终因过度劳累倒在了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岗位上,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抗震救灾的英雄赞歌。这位年仅44岁的共产党员在生命最后旅途中奏出的无私奉献的强音,将永远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唱响。  

  有一种选择叫奉献,有一种倒下叫站起,有一种逝去叫永生。  

  6月25日上午9时50分,山西省忻州市抗震救灾援川建房突击队员戎金亮因劳累过度突发脑溢血倒在了四川省都江堰市祟义镇桂桥村二组过渡安置房建设的岗位上。一个平凡的灵魂,远逝在巴山蜀水间;一个英雄的名字,在祖国大西南传颂。  

  戎金亮,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山西忻州农民,在特别的时期选择了特别的奉献。他虽然倒下却永远站立,虽然离世却生命永存。他用自己的言行书写了他短短44岁人生中最壮烈、最精彩的华章。  

    一  

  当地最早得到戎金亮不幸因公殉职噩耗的,是四川省都江堰市祟义镇桂桥村二组的王如秀老太太。连日来,她悲痛欲绝:“多好的人啊,人生才走了一半,为了我们四川,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谈起戎金亮和他所在的山西忻州援川建房突击队,老人十分感动:“天气这么热,蚊虫叮咬不说,晚上还要加班,实在是太辛苦了……”  

  现在,让我们强忍悲痛,回望一下戎金亮平凡短暂的人生轨迹。  

  戎金亮的一生充满了不幸和坎坷。尽管他呱呱坠地时第一声啼哭与别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但残疾的父亲和多病的母亲注定给他的童年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能选择的家庭际遇过早地磨练着他稚嫩的肩膀,也培植了他对社会的一片爱心。他上小学时,正赶上国家困难时期,冬天同窗们总为要自备生火柴而发愁,但伙伴们常常看到校园一角早已有了一捆一捆干柴。好长时间后大家才打听到,原来是戎金亮用孱弱的肩膀从家里挑来的。  

  在残疾家庭中苦熬苦盼的戎金亮总算跌跌撞撞读完了中学。  

  1984年的春天,社会关爱的阳光洒在了他的头上,他被忻州市造纸厂招为临时工,算吃上了半拉子“公家饭”。  

  戎金亮一天到晚拼命地干,别人眼里的苦累脏活,在他眼里成了家常便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心理激励着他发奋回报社会。1995年,他光荣地加人了中国共产党,让同村一同进厂的工友羡慕不已。  

  正当戎金亮踌蹰满志准备大干一场之际,忻州市造纸厂倒闭了。戎金亮没有气馁,他买了一辆三轮车,拉起了一家人的命运。虽然下岗了,但共产党员的责任感并没有减弱,反而越来越强。他的三轮车几乎成了半个公车,村里整治环境卫生的队列里总少不了他的身影,平素给人们无偿拉运更是常事。  

  村民周恒山盖房人手缺,他连人带车全搭了进去,事后还不要一分钱。  

  村里60多岁的孤寡老人段老汉种着两亩多谷子,收割后却为拉不回家而发愁。段老汉磨蹭了半天还是找到了戎金亮:“你能不能给我拉一下谷子?”“能!”戎金亮二话不说,把谷子全部拉了回来。段老汉要给他报酬,他坚持不收:“邻里乡亲的,帮这点忙算什么,我还能要你的钱?”  

  村民王建平收玉米,正好和戎金亮收玉米碰在了一起。戎金亮放下自己的活,先给王建平拉玉米去了。妻子徐美英气得干瞪眼没办法。他拉完王建平的玉米才摸黑给自家拉开了,等到全部运完回家已经深夜11点多了。妻子气呼呼地直唠叨,可戎金亮乐呵呵地说:“人家说出来了咋好意思回绝,咱家的玉米迟早总会拉回来的呀。”  

  像他这样养车没有不赔的,但全家6口人总要吃饭。戎金亮决定另谋出路,开起了饭店。由于人缘好,又憨厚,小饭店倒是开得很红火,但他给亲朋好友白吃或少要钱的事太多了。不久,饭店也“关门大吉”了。村里人说,金亮子是个好人;朋友们说,和金亮子共事我们大家总是“占便宜”,因为他把亏全吃了。一听到戎金亮因公殉职的噩耗,他所在的西街村村主任高建国第一时间乘飞机赶到了四川帮助料理后事。“这么个大好人怎么说走就走了呢。”高建国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二  

  汶川大地震注定成为中国刻骨铭心的记忆,自然也成了共产党员戎金亮关注的焦点。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一个个刻骨铭心的瞬间,让戎金亮热血沸腾,不能自己。  

  同村来的工友任文祥说起戎金亮,声泪俱下:“6月6日晚上9点多,我都睡下了,突然听到门被敲得山响,开门一看,是戎金亮。急匆匆地说他要报名到四川,求我给说个情,把他招为志愿者。他给灾区奉献的急迫心情我理解,但他家里困难的情况我最清楚。一双肩膀扛着6张嘴,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还要到四川奉献,遇上谁也是不会答应的。但我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你看,来时好好的一个人,都干了半个月,80%的工程量完成了,都快到报捷的时候了,他却永远长眠在异乡的土地上。”任文祥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戎金亮是6月8日端午节那天早上怀着满腔的报国热情坐着大巴赴川的。20多个小时长途奔波劳顿,竟然看不出他有半点疲惫。作为忻州市第五批援川建房志愿者,戎金亮暗暗发誓,要多多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高温、潮湿和那让人难耐的蚊虫叮咬,让来自晋北黄士高原的志愿者们很难吃得消,大家在紧张劳累的工作之余,不是咒老天爷就是骂蚊子。戎金壳的全身早已被叮得“伤痕累累”,但他从没有叫过一声苦,喊过一句累。  

  忻州援川建房突击队党支部书记兼副队长赵葆舂说起戎金壳唏嘘不已:“6月24日中午,12点多了,别人都蹲在阴凉里吃饭,只有他一个还在毒日头下满头大汗地干活。我说,你快吃了饭再干吧!他头也不抬喘着气说:‘我先和好灰,等他们吃完饭抹灰就误不了事了。’他就是这样一个实实在在特别能吃苦的人,看到他这样玩命地干,我心里感到一阵阵发酸。我们的队员实在是太好了。”  

  说起戎金亮,工友们七嘴八舌,争先恐后,道出了一个共同的评价:戎金亮做事心细、认真,给灾区干活就像给自己干一样。  

  一次,正爬在房顶拧螺栓的戎金亮忽然朝下面粗着嗓门大喊:“操些心了,那还做得像个营生?”原来是一个工友把门口的一根地槽钢安得多出了一寸多,惹得戎金亮发起了脾气。  

  戎金亮因公殉职的这一天,工友王培明心里感觉总是空荡荡的,饭量少了,干劲也小了。“说起金亮子,人真是太好了。那几天,大伙手纸都用完了。总是第一个起床的金亮子把自己买的手纸早放到了每个人的床边。你说我们来时12个人,回去只剩下11个,咋向他的家人和乡亲们交待呀?”  

  和戎金亮最要好的任文祥对戎金亮因公殉职的前前后后刻骨铭心:6月24日那天,正是水泥封边赶工期最为紧张的时候,戎金亮主动提出一个人独揽七八个人的封边和灰任务。一直干到晚上9点多钟。一下工回来,他就上床睡下了。当大家伙也接二连三地睡下后,睡在邻铺的王培明忽然发现戎金亮坐了起来。借着房外碘钨灯的微光,看见戎金亮双手紧按太阳穴。王培明问他怎么了?“有点头疼。”这是戎金亮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接着,猛听到“哇”的一声,把大伙吓了一跳。王培明叫他几声不应,猛然一看,他吐了一大滩。一群人慌了起来,赶紧给指挥部打电话。随队医生也很快赶了过来,众人马上七手八脚把戎金亮送到了祟义镇医院。此时已过了25日零点。祟义镇医院一看问题严重,急派救护车火速送往郫县人民医院。经做CT,发现是脑溢血,又紧急转送四川省人民医院。听说是援川建房的山西忻州突击队志愿者得急病住院,四川省人民医院一分钱也没要,什么手续也没办,马上施行手术,抢救戎金亮。直到25日6点40分,手术整整进行了4个小时。但还是未能留住戎金亮崇高的生命。  

  一张浸满汗渍的凉席,一双满是泥巴的旧胶鞋,在都江堰市祟义镇桂桥村二组戎金亮因公殉职的地方,在他亲手安建的过渡安置房内,映入记者眼帘的是戎金亮入川半月来一直伴随他的仅有的遗物。  

  戎金亮,一个来自山西忻州,头顶高梁花子的普通农民。倒在了他深深热爱的四川灾区,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里书写了一个大写的“人”字,实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无私奉献直至生命的誓言。  

  云中山默哀,牧马河哭泣。滹沱河为她养育的优秀儿子而骄傲。五台山为他平凡而英雄的一生而自豪。  

    三  

  什么最重要?生命最重要,活着最重要,而戎金亮作为一名因公殉职的普通援川共产党员,却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奏出了无私奉献的强音,赢得了广泛地赞誉。  

  噩耗传到远在1700多公里的戎金亮家乡忻州,刚刚调研归来的市委书记张建欣立即作出批示:给戎金亮同志记特等功,并授予优秀共产党员光荣称号。市委副书记、市长李平社在批示中说:金亮同志在抗震前线付出了生命,事迹感人,是优秀的共产党员,不愧为模范突击队员。  

  数次赴川亲临援川过渡安置房建设一线指挥的副市长王学英,不顾舟车劳顿,连夜带领市政府副秘书长乔晋田、市建设局局长高益明等紧急赴川,处理善后事宜。  

  抵川后,王学英一行顾不得休息,立即赶到省人民医院亲切慰问戎金亮的家属,并就善后工作进行商谈,一直到凌晨1点多。王学英紧紧握着戎金亮的妻子徐美英的手说:“我代表张书记、李市长来看望你,希望你节哀、坚强。”面容坚毅、眼里噙着泪花的徐美英平静地说:“四川人民遭了这么大的难都能挺住,我也能挺住。”  

  痛失亲人,情何以堪。  

  面对无可挽回、已经远逝的生命,英雄妻子的表现撼人心魄,虽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她的大局意识、高尚情操得到了所有人的敬意。“全国人民都在抗震救灾,金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定要去。人死不能复生,我只有一个请求,把我的儿子留下来,继续完成他爸爸未完成的任务。”  

  母亲是好样的,22岁在湖北打工的儿子戎斌也是好样的。他对征求自己意见的王学英副市长说:“我家6口人全靠爸爸一个人养活,爸爸挺不容易,前几天我还和他通过电话,没想到那么大个人说走就走了。爸爸自愿支援灾区,这种想法和行动,非常值得我尊敬。爸爸是党的人,我是党的儿子,我一定要向爸爸学习,继续完成他未完成的工作。”  

  宇字句句,朴实无华,但却铿锵有力,催人泪下。闪耀人性光辉的不仅仅止于废墟中的生死大营救,在援建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中同样也有着无与伦比地奉献牺牲与坚强。  

  面对灾难和痛苦,坚毅刚强永远是中国人民的精神!  

  这,就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袁建  
  
   

分享:
    【打印】【关闭

相关链接
点击排行
Baidu
map